此人正是他的对手、纵横术的另一大师公孙衍。
公孙衍在秦国栽在张仪手上,回到魏国后,张仪又尾随而至,真乃不是冤家不碰头。张仪一来,又抢走了风头,轻松爬上相位。公孙衍苦心经营起来的五国合纵,眼看就要断送在张仪手中了。不行,绝不能让张仪得逞。
谋士之间的决斗,不是动手动脚,而是智力上的搏斗。
如何整垮张仪呢?公孙衍老谋深算,既然张仪的目的是发兵侵略韩国,那他就先下手为强,游说韩国出让一部分权益给魏国,不战而屈人之兵,同时又可保全五国合纵联盟。问题是韩国如何肯吃亏呢?
关键要说服韩国执政的韩公叔。公孙衍前往拜访韩公叔,告知张仪的阴谋,并说:“只要魏国与秦国联手侵韩,韩国必定要丧权失地。”韩公叔听得冷汗直流,这如何是好?公孙衍不急不慢地答道:“您为什么不把一些政事交给我来处理呢?如果我不用战争手段,却能让魏王得利,魏王定会抛弃张仪而重用我,这样做对韩国也是有利的。”
两权相害取其轻。韩国迫于压力,同意公孙衍的意见,出让部分国家权力,以避免战争的发生。公孙衍不战而捞足好处,比起张仪的建议更胜一筹。老迈的魏惠王在公孙衍的游说下,又一次摇摆到了“合纵”的立场,以公孙衍为相,灰头土脸的张仪跌下神坛。
秦惠王拆散五国合纵的阴谋破产,勃然大怒,发兵攻打魏国,连下曲沃、平周等地。张仪丢了相位,待在魏国,闭门不出。秦惠王没有忘记这位纵横术大师,悄悄派人前往魏国,给张仪送去了很多礼物。直到四年后,张仪才又离开魏国,前往秦国。
与后来的乱世不同,战国时代的特色是纵横家左右政局的发展。
在公孙衍的主持下,东方针对秦国的合纵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了。
公元前319年,在位长达五十年之久的魏惠王去世。魏襄王即位,力图重振魏国雄风。此时魏国风光不再,已从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,仅靠单枪匹马,难与秦国争锋。然而,魏国的政治影响力犹存,振臂一呼,仍有合纵诸国的能力。魏相公孙衍成为此期叱咤风云的人物,领导东方合纵运动以对抗崛起中的秦国与齐国。
在公孙衍的努力下,合纵运动取得了实质的进展。
公元前318年,魏、赵、韩、燕、楚五国达成协议,共同出兵,组建一支多国部队,讨伐秦国。这次合纵运动表面上来势汹汹,五国联合,兵强马壮,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:无论哪个国家都无法领袖群伦,各诸侯各自心怀鬼胎。这些国家之间都有矛盾,互有戒心,谁也不肯全力以赴。你要保存实力,我要避敌精锐,这样的军队,如何能战胜精锐的秦师呢?
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(河南灵宝北),秦军出兵迎战。秦军同仇敌忾,气势逼人,联军只知扯嘴皮子,真到战场上,谁也不卖力。战争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,多国联军被轻而易举地击败了。
不过公孙衍并非毫无所获。
在公孙衍的策反下,一直归顺秦国的义渠突然叛变,令秦惠王手忙脚乱。义渠是古戎国,与秦国关系错综复杂。下面我简单梳理下义渠与秦国之间的恩恩怨怨。